“地铁效应”持续显现 “城市名片”温情闪耀
——省会地铁开通运营五周年
2017年6月26日省会地铁开通至今,历经五载,从最初地铁梦想的实现,到其便捷的出行方式被省会人民所认可,再到融入市民生活,它伴随着这座城市一起成长。如今,这条地下长龙已建成投用78.2公里,建成车站60座,初步形成贯穿东南西北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截至2022年6月25日,地铁安全运营1826天,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35%,地铁的聚合效应愈加显现。 安全运营1826天、总客流超过4.37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51万人次、14项关键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省会地铁开通运营五年啦! 五年的时间不短,城市的脚步很快。地铁时间在每个人的心中定义不同,却意义相同:清晨7时前的早班车有学生们在争分夺秒,晚高峰给了上班族卸下疲惫的空间,非高峰时段的免费乘车最受老年人青睐,夜间的熙攘诉说着城市夜经济的繁华…… 时间的指针回到2017年6月26日: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的热切期盼中,省会地铁首开工程建成通车,城市迈进了“地铁时代”。几年间,1号线二期工程、3号线一期北段工程、2号线一期工程、3号线一期东段及二期工程陆续开通运营。当前,地铁建成投用里程78.2公里,建成车站60座,一期规划基本建成,初步形成贯穿东南西北的轨道交通网络骨架。 截至2022年6月25日,省会地铁安全运营1826天,安全运行2048.81万列公里,列车正点率99.97%,运行图兑现率99.99%,14项关键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总客流超过4.37亿人次。今年以来日均客流28万人次,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35%,地铁的聚合效应愈加显现。 石家庄交投集团副总经理、轨道集团董事长周伟表示:“通车五年来,石家庄地铁运营平稳有序,各项指标良好,行车组织不断优化,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便民惠民举措频出,充分发挥着轨道交通对于优化城市布局、缓解城市拥堵、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文明的重要作用。今后,轨道集团将在市轨道办和交投集团的坚强领导下,继续秉持‘实干兴石、舍我其谁’的奋斗精神,加快剩余在建工程建设,积极筹备二期建设各项前期工作,不断完善轨道交通线网,着眼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不懈奋斗。” 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用心温暖一座城市 “自从地铁开通后,地铁基本就是我日常出行的首选了,它非常准时,而且冬暖夏凉,乘坐舒适,还省去了开车时找停车位的烦恼。”在北国商城站,正准备换乘2号线的刘女士如是说。如今,地铁作为便捷的绿色交通工具,已融入市民生活,成为群众出行的首选。 在行车间隔缩短的几分几秒中,蕴含着浓浓的民生关怀。五年来,省会地铁不断优化行车组织,提高出行效率。2017年7月28日起,运营时间由6:30—21:30调整至6:30—22:00;2019年8月15日起,晚高峰时段由17:00—19:00延长至17:00—19:30;2021年6月26日起,3号线高峰时段行车间隔由8分钟缩短至6分30秒;2021年12月16日起,1、2、3号线平峰时段行车间隔由10分钟调整至8分钟,其中1号线高峰时段行车间隔5分钟,2、3号线高峰时段行车间隔6分30秒。 诸多惠民举措的背后是省会地铁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五年来,地铁不断优化惠民举措,提升出行体验。2元畅享地铁:市民凭指定票种刷卡进出站,享受优惠票价,不限里程;“乐”享出行免费乘车:工作日限行尾号的机动车车主可凭“行驶证”原件或电子凭证在限行当日免费乘车;便民如厕卡:市民到客服中心领取“便民如厕卡”,通过边门在规定时间内进、出车站付费区使用卫生间;“同车不同温”:分设“弱冷”和“强冷”两种车厢,乘客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温度。 地铁服务充盈着点滴美好,折射着城市温度。五年来,地铁不断优化便民措施,营造地铁温度。全线60座车站放置“爱心雨伞”和便民服务箱;延长服务热线人工接听时间,由8:00-20:00调整为6:30-22:00;石家庄站的乐乐服务岗、新百广场站的同心车站、北国商城站的妈妈驿站,成为特色服务明星车站;全线投入17座母婴室,给妈妈们提供了一份舒适美好。 助力高考、排队候车日、老年人免费乘车、残疾人预约服务、站长接待日、党群志愿服务日……一幕幕感人的瞬间,让地铁在陪伴的同时温暖着这座城市。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发生后,省会地铁严格落实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部署要求,确保着疫情防控和运营服务“两手抓、两不误”,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安全放心的乘车环境。 幕后英雄默默值守 为安全营运保驾护航 在地铁安全、畅通、准时、可靠运营的背后,在乘客看不到地方,有一群可爱的地铁人,默默无闻地为地铁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轨道巡检工,被称为“轨道医生”,他们常年与钢轨为伴,穿梭在悠长的隧道里,每个夜晚用脚步丈量着地铁轨道。李芳斌,一名轨道巡检副工长,曾获评2021年“省会十大最美职工”等多项荣誉。5年的时间里,他在线路上徒步走过的里程长达4000公里,劳保鞋都已磨破了6双。 接触网检修工,被称为地铁“蜘蛛侠”,常常在六七米的高空检修着接触网设备。熊飞飞便是其中的一员,他曾参与了第一条接触线的架设。接触网专业具有高压、高空、高行车风险的特征,给隧道内的接触网“体检”,必须等结束运营后才能开展,他带领着工班,驾着梯车穿行在地铁轨行区,一丝不苟地检查着作业区域。 地铁信号工同样属于深夜开工的“夜猫族”,他们保护着地铁运行的“中枢神经”。作为一名信号技工,魏赫男主要负责地铁1号线信号设备维护检修工作。检修作业时他身着荧光衣、头戴安全帽、脚穿劳保鞋、手拎二十公斤的工具包,一夜蹲起上百次。 车辆、调度、综合维修、机电供电、轨道结构……还有很多专业很多领域,地铁人用奉献的身影,书写着青春故事,保障着运营安全。 全心全意为乘客着想 “城市名片”尽显城市文明 作为城市的窗口单位,地铁肩负着“城市名片”的使命,在一件件的“地铁故事”中,辉映着文明城市的底色。 截至2022年5月底,省会地铁共涌现好人好事4566件,媒体报道2167件,收到乘客赠送锦旗295面、表扬信1219封。 努力寻回“小耳朵”。2019年9月21日,一对母子神情焦灼地向南村站工作人员求助。原来,小男孩不慎将价格昂贵、专业定制的助听器遗失在了列车上。南村站连续2个晚上对轨行区全面排查,相关车站也展开地毯式搜寻。由于助听器体积较小,保洁人员专门下载助听器图片进行比照。经过多方联动,终于在福泽地铁站垃圾桶内找到了助听器。 爱心救助残疾乘客。2020年11月26日,地铁2号线嘉华路站站务员梁进涛发现一名双脚无法行走的残疾乘客进站。车站人员与辅警立即展开救助,将乘客扶上轮椅,并帮其戴好口罩。当从热心市民口中得知该乘客已流落街头多天后,车站又帮乘客购买了回家的火车票,将乘客护送到铁路爱心救助站。 “临时妈妈”守护走失儿童。2022年4月13日,新百广场站值班员接到一条寻人消息:一名小女孩在留村站上车与父母走散。列车进站后,站台岗立即上车快速寻找,发现了与描述相符的女孩,并将她顺利带下车等候其家长。由于孩子紧张害怕,一直坐在地上哭闹。此时,身为母亲的值班站长卢杨使出浑身解数,哄得女孩破涕为笑,直到女孩父母赶来。 绿色出行增添“智慧元素” 地铁运营效率不断提高 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成就未来。五年来,省会地铁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科技创新,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提高地铁运营效率,提高乘客出行效率,使我市迈向轨道交通现代化发展之路。 在多元化支付方面,当前,乘客可通过现金、银联、支付宝、微信等多种支付方式购买乘车票,或手机下载“石家庄轨道交通”APP直接扫码进站。 创新工作室持续发力,省会地铁“城轨智维创新工作室”在2021年被评为“河北省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助力轨道交通技术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地铁注重创新发展,不断探索“智慧地铁”的发展之路。2021年,全力打造了全国首列5G+智慧轨交试点项目,在地铁2号线全线覆盖5G信号,并对2号线全线列车车载动态地图进行优化升级,增加显示当前站服务设施具体位置等内容,进一步引领科技创新、智慧出行。 全力以赴确保在建工程稳步推进 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进入盾构施工阶段 眼下,在做好地铁运营的同时,地铁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正在加速推进中。 日前,随着巨大的刀盘缓缓转动,熟悉的盾构施工场面又出现在我市地铁隧道工程建设现场。地铁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首台盾构在地铁1号线东上泽站顺利始发,这也标志着该工程地下施工全面提速。 地铁1号线二期北段工程为福泽站(不含)至东洋站以及南牛停车场项目,于2021年12月19日开工建设。当前在建工程主要包括一站两区间及南牛停车场约3公里线路,建设年限为三年,计划2024年底建成通车。据介绍,东上泽站至东洋站区间全长约2279米,坡度大、曲线半径小,且以砂层为主。轨道集团以及施工单位制定了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施工方案,为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风好正是扬帆时,重整行装再出发。石家庄轨道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集团将持续深化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建引领,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资源优势,积极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乘客满意度,为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美丽省会城市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