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进之“力”——聚焦轨道交通建设(三)
  随着我市地铁建设的全面展开,站房盖挖施工、隧道盾构作业等先进施工方法渐渐显现优势,这些施工方法以其安全、高效等特点保障了地铁工程的顺利推进。  站房主体盖挖逆做  连续插管机精准高效  在地铁3号线中山广场站施工现场,围挡正中央有一个黄色的庞然大物,约有一人多高,呈四方形,工人们正操作着机器将一根钢管向地下深处插入。一旁还有一辆卡车,为插管作业提供液压动力。  “这个叫连续插管机,可快速、准确地将长度25米、直径近1米钢管柱安装到地下的指定位置,成为主体结构的支撑柱。”该工程相关负责人说。  “以前的方法打一个桩需半个月时间,现在只需要一天。”据介绍,钢管柱安装的常规做法是:等到灌注桩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桩孔内浇筑泥浆,采用人工下到孔内,破除桩顶部分混凝土至永久性钢管柱底标高,安装好特制的定位器,然后再安装永久性钢管柱。该施工方法周期长,工序复杂,安全隐患多,施工成本高。  插管机具有机、电、液一体化,便于调整,连续插管作业,安全可靠、精度高等特点,由人工和电脑双重把控,先由肉眼进行基本定位,然后用电脑精确控制垂直度,确保钢管插入的精准和高效。  “这种作业一般应用在站房盖挖逆做施工法中,该站点的设计方案在建设初期经过了国内知名设计、施工、运营等方面专家多次论证,这种施工法可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一号线的人民广场站等站点也采用这种方法。”据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地铁站房建设一般分为明挖和盖挖施工法,后者造价较高但对路面影响较小,可以很快恢复交通。”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盖挖逆做法是盖挖施工的一种,是基坑开挖一段后先浇筑顶板,在顶板的保护下,自上而下开挖、支撑和浇筑结构内衬的施工方法,这种工法对交通影响较小,可尽快恢复路面,施工安全系数较高,适合人流密集、交通集中的地方。  盾构施工程序严谨  精确计算穿越民心河  挂在管壁上的照明灯打亮着整个隧道,电瓶台车沿着笔直的轨道穿梭其中,在隧道深处,头顶的出风口咆哮着发出呼呼声,工人们正操作着盾构机向前掘进,巨型刀盘不停地旋转,旋挖钻将盾体土仓中的泥土通过传送带向外运送。这是日前记者在地铁一号线西王站至时光街站区间施工现场看到的景象。该区间为我市已经全面展开的18个区间施工中的一个,已经推进约490米,计划10月份实现贯通,目前,全市已有四个区间实现单线贯通。  “盾构机推进一段距离后就要暂停,接着拼装管片,构建混凝土隧道壁,然后再次启动刀盘。机器操作的步骤环环相扣,每一步都需要精准计算才能完成。”一位技术工作人员说:“这台盾构机自重约500吨,不仅掘进、出碴、管片衬砌一次性完成,高效、快速,还具有较高的安全和环保性。”  隧道区间的盾构施工作为地铁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法,包含非常高的技术含量。  盾构机,全名叫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现代盾构掘进机集光、机、电、液、传感、信息技术于一体,具有开挖切削土体、输送土碴、拼装隧道衬砌、测量导向纠偏等功能。其基本工作原理就是一个圆柱体的钢组件沿隧洞轴线边向前推进边对土壤进行挖掘,该圆柱体组件的壳体即护盾,它对挖掘出的还未衬砌的隧洞段起着临时支撑的作用,承受周围土层的压力,有时还承受地下水压以及将地下水挡在外面。  盾构法施工,改善了作业人员的洞内劳动条件,减轻了体力劳动量,施工在盾壳的保护下进行,避免了人员伤亡,减少了安全事故。此外,由于盾构施工主要在地下作业,地面场地作业较少,隐蔽性好,因噪音、振动引起的环境影响小;穿越地面建筑群和地下管线密集区时,地面沉降容易控制,可大大减少拆迁量,对周围环境影响小。  在地铁一号线体育场站至北宋站区间盾构机穿越民心河时,盾构机驾驶员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仪表台,查看着盾构机的平衡位置、掘进速度、土仓压力等数据。为了保证隧道穿越民心河的安全和平稳,必须进行精准计算,将刀盘转速和推进力减小,并向土层中同步注浆,使增加土壤润滑性的同时增加其抗渗水性。  盾构机不仅运行中操作程序严谨,“出洞”更加考究。“在盾构机推进值到达范围时,机体的姿态控制至关重要,需要进行准确的测量,明确成洞隧道中心轴线与隧道设计中心轴线的关系,同时对接收洞门位置进行复核检测,确定盾构机的贯通姿态及掘进纠偏计划。”在该区间盾构机出洞作业时,工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2014.08
12
都是城市筑梦人——聚焦轨道交通建设(二)
  地铁工程顺利推进,奋战在一线的建设者功不可没。他们有的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有的带病坚持在一线工作,他们不辞辛苦,凭着对地铁事业的一份热爱,投身到省会地铁事业建设中,在各自的岗位恪守着责任,发挥着各自的力量。  “既然选择了地铁事业就要把它干好”  用梦想书写青春,把青春奉献给地铁建设,用专业技术让地铁建设发光溢彩……这是地铁1号线06标段工程师宋鑫龙恪守的信念,今年是这个出生于1988年、家在陕西咸阳的年轻小伙子从事地铁建设的第四个年头。  在地铁1号线省博物馆站施工现场见到小宋,他正在跟工友们研讨着工作。这是一个有梦想有思想的大男孩,有张年轻而充满朝气的脸庞,言谈中却不乏睿智、成熟和冷静。  “我参加过郑州的地铁建设,来石家庄修建地铁一号线是我参与建设的第二个地铁工程了。”小宋兴奋地告诉记者:“当纸上的设计呈现在现实中时,我很满足;当我的好点子在关键时刻能帮到大家,我会很自豪。”  施工方案编制、施工现场技术指导、质量监督、技术交底等等,从地铁开建以来,除每天固定工作时间外,还要保持24小时待命。刚刚新婚的小宋无法像其他新婚燕尔的夫妇一样静静享受婚后的甜蜜生活,因为工作需要,他很快就返回了建设一线。  就在前几天,因为盾构施工,盾构机突然难以启动,宋鑫龙夜里两点半被叫醒,直到早上四点多才忙完。“那天我刚准备睡觉,技术员打电话来说盾构机刀盘转不动了。这可是大事,关系到整个工程能否顺利完成。然后我马上赶到了现场,跟工友一起商讨办法,最后用了6立方膨润土浆液,在整个团队的努力下,经过2个多小时奋战,终于把问题解决了。结果那一夜也兴奋得没有睡着。”小宋回忆说,而像这样的情况每周至少两回。  “要爱这行才能把地铁建设搞好,细心、专心、责任心,一点都不能少。这是父亲对我的叮嘱。”小宋说:“当初我是有机会回家乡工作的,后来为了地铁事业放弃了,既然干,就要干好,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更要对得起省会人民对我的信任。”  “我们信任这样接地气儿的干部”  “这是个实在人儿,讲诚信,接地气儿。”提到轨道公司征迁协调部的王云贵,店上村村民李三福说;“拆迁后,并不是人走茶凉,老王很是讲感情的。”西庄屯村民张卫东的妻子感慨道。走访、聊天、话家常,王云贵是村民家里的常客,同样,他也受到村民们的欢迎。  已过知命之年的老王身材高大,有股子小伙子的劲头,思维非常敏捷,尽管说话语速略快,但却条理清晰,也许是因为风吹日晒的原因,皮肤略显黝黑。刚攀谈几句,就感受到了他的亲和力,不难理解老王为什么在村民当中有那么好的人缘。  “地铁建设给大家带来了麻烦,扰乱了大家平静的生活,我向你们道歉。”去年10月,因为地铁建设征迁,面对村民的困惑和误解,王云贵主动到店上村召开被征地村民大会,这是王云贵在会议开场时说的第一句话。  缓和气氛之后,王云贵跟村民们列举了建华大街、体育大街等道路建设给附近村民带来了生活质量提高的例子。“那是交通带来的繁荣,咱轨道交通一样是交通,而且线更长、影响力更大。咱们的后辈、子孙后代有一天一定会感谢咱们祖辈,孩子以后如果去外地上学、工作,他们也会非常自豪地跟朋友说‘在地铁那一站下车,那里就是我家,当年修地铁占的就是我们家的地’。”老王用朴实的话语讲出了深刻的道理,让在场的村民接受了,随之响起了掌声。  地铁建设,涉及沿线占地,为了做好征迁工作,王云贵和村民们推心置腹地聊天,听取村民的心声,了解村民的诉求,之后再跟村民解释相关政策,最终取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使征迁工作顺利推进。“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办百家事儿”,这是王云贵对自己的工作要求。  老王是一个令人爱戴的好干部,但在生活中他却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和儿子。女儿结婚的大事都是爱人张罗的,仅典礼那天才出现在女儿面前;90岁高龄的老父亲住在藁城老家,工作地点离家仅有20分钟车程,但却只能一个月回家一次,每次回去给父亲剪个头发,在家待不到半个小时就走了。老王说:“每次都是悄悄地离开家,怕父亲知道不让走。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里人应该能理解我。”  开展西兆通车辆基地征迁工作以来,老王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为了做好征迁思想工作,如果白天见不着村民,晚上就去村民家,通过各种方法了解各家情况,还自费购买营养品看望生病的被征迁户。村民们说:“这样的干部接地气儿,时刻为我们着想,我们信任他。”  与“巨无霸”一起演绎螺丝钉精神  “慢点,慢点!起,起,注意左边……”负责吊装操作现场指挥的李洲目不转睛地盯着吊车,嘴里大声喊着,在地铁一号线北宋站施工现场,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盾构机吊装拆卸。  除了吊车机开足了马力在工作外,在吊装拆卸现场,还有专人或小组负责开叉车、挂钢丝绳、摆枕木、拆螺丝、监视监控视频。工人吆喝声、机器轰鸣声混在一起,场面非常热闹。“我们刚才进行的是管片切割机的吊装工作,别看只是简单的吊装,其实需要大家齐心协力、达成很好的默契才能完成。”小李告诉记者。  在现场,除了一台260吨的履带起重机,要对这台盾体长8米、直径6.25米的盾构机进行拆卸、吊装,所依赖的就是这个只有11人的队伍。“盾构机要转场吊装,首先要进行拆卸,要把刀盘、螺旋机、管片拼装机等每个部分逐个拆下来,再吊装上去。”小李说,一般每个部分吊装上去至少用4个小时,整个盾构机的拆卸、吊装工作,需要连续工作五天才能完成。  “我们已经合作4年了。像一个工厂流水线一样,大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做这个工作要特别仔细,小到一颗螺丝钉多大、在什么部位,都必须非常清楚。”小李刚指挥完吊装,顾不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赶紧向工地另一头跑去。  在盾构井下,正在给自己包扎伤口的杨炜也是这个队伍中的一员,只见他熟练地将创可贴粘在手指上,然后用黑色的胶带又缠绕了两圈。杨炜说:“每天12个小时都跟这台机器打交道,像这样的手、脚刮伤划破很常见,划伤后搬东西、拧螺丝、拆管道都还得照常干,机器有油脂、泥尘,为了更好地保护伤口,我们都这样包扎。”  卷起的裤脚、黝黑的皮肤、沾满油渍和泥土的手套,在号称“巨无霸”的盾构机前,他们如一排排整齐罗列的螺丝钉一样渺小,但那专注的眼神、认真细致的神态、朴实的风格、令人吃惊的默契度……让人感受到了属于这个团队的特有的协作精神,感受到了劳动者强大的力量。  对于整个地铁建设,这些工人如同小小的“螺丝钉”,虽然渺小却不失伟大,他们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和“巨无霸”一起演绎螺丝钉精神。
2014.08
11
9月底进行地铁列车招标
  昨日,我市轨道交通专家组赴北京考察地铁样车,详细了解了A型地铁样车的各项性能,为省会地铁列车的进一步选择打下了基础。   此次考察专家组由市政府代表、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代表、市轨道办、市轨道公司以及轨道交通有关单位专家组成,试乘了A型地铁样车,参观环形试验线以及弓网关系实验室,并考察了样车牵引试验、制动试验、紧急制动试验、定点停车试验、紧急报警等项目,对地铁列车的各项性能进行了详细了解。  “通过此次考察,进一步收集对我市地铁列车的意见和建议,为省会地铁列车的进一步选择打下了基础。”市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计划今年9月底开始进行地铁列车招标,并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
2014.08
07
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长城桥-和平医院站盾构区间右线隧道胜利贯通
   2014年8月7日8点18分,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长城桥站-和平医院站区间(以下简称长-和区间)盾构接收现场一片欢腾,经过84天的日夜奋战,长-和区间右线隧道胜利贯通,比计划工期提前53天。
2014.08
07
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和控制中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全部完成
  8月6日,河北省防雷中心组织召开了《石家庄市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3号线一期工程和控制中心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专家评审会。省气象局、省防雷中心、市轨道办(公司)、北城院、铁三院、惠天气象新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代表出席。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广东、安徽等地的9位资深专家参加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报告》编制依据明确,采用的技术标准可行,数据资料详实可靠,方法科学合理,评估报告结论正确,提出的防护措施得当,建议合理,达到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技术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评审。  本次评审标志着1、3号线一期工程和控制中心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全部完成,为防雷工程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地铁工程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2014.08
06
石家庄地铁建设展开攻坚战 平安大街今年恢复交通
  下半年我市地铁将着力开展“三大攻坚”建设,即主体工程加快建设、附属工程开工启动、并实现3号线两边段征迁基本完成的目标。在地铁建设者的努力下,2017年实现1号线一期和3号线中间段工程通车的目标不再遥远。  2013年4月23日,1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后,我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全速前进的状态。多个站点主体封顶,盾构施工实现贯通……地铁建设史上记录下很多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  我市轨道交通项目自2001年起开始谋划,2012年7月,石家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20)获得了国家批复,同年9月28日,举行了开工仪式,启动了部分预留工程的建设。今年,除一号线一期工程、三号线中间段工程站点建设外,随着盾构机的启用,区间隧道也进入了加速建设阶段。  开启轨道交通建设新篇章  盾构机在隧道由内向外推进,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渐渐有泥土从外壁“涌出”,旋转的刀刃上夹杂着泥土,向泥土中注射的泡沫剂向外喷射了出来,“石家庄号”盾构机承载着省会人民对地铁的期盼,也承载着地铁人的梦想,在众人关注中破土而出。  这是日前地铁1号线南村站至洨河大道站区间实现左线贯通的场景。在洨河大道站,记者与地铁建设者们一起见证了全市第一条隧道贯通这一历史性时刻。  我市地铁建设已有了很多历史性时刻。今年1月,首个站点主体封顶,在地铁3号线东里站一期工程封顶之后,解放广场站、南村站、体育场站都已陆续实现主体封顶;4月,首个区间隧道开挖,南村站至洨河大道站实现盾构机首钻之后,西王站至时光街站区间、长城桥站至和平医院站区间、白佛站至留村站区间等区间开始盾构施工。  “轨道交通建设,是省会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对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打造东部大省省会城市意义重大。我们要把轨道交通作为省会城市建设的一号工程,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步伐,力争让省会早日进入地铁时代。”这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瑞彬在全市轨道交通建设推进大会上的重要批示,按照这一要求,全市上下各司其职、协同作战,在“安全至上、质量第一”的前提下,坚持科学施工,使各项工作顺利推进,为把省会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成人民满意的精品工程,打造成河北的窗口工程和省会的亮丽名片而共同努力着。  2013年4月23日和6月25日,1、3号线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分别获得了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2013年10月12日,1号线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概算通过了省发改委组织的评审,总体建设进度在全国同期获批的七个城市中拔得头筹,始终处于领跑状态;今年,站点建设以及区间隧道陆续实现主体封顶、贯通。  “截至6月底,自开工始累计完成投资43.2亿元,其中,1号线一期完成28.4亿元,3号线一期首开段完成11.2亿元,新客站预留工程完成3.2亿元。”市轨道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市地铁55个工点全部开工,8个区间隧道开始进行盾构施工。  全面加速打响建设攻坚战  地铁工程加速建设模式的开启,为“地铁梦”的实现再次注入了助推剂,站点主体工程陆续封顶,区间隧道正逐个实现贯通,随之,施工围挡“瘦身”也将启动。  “解放广场站将成为最早还路于民的一个站点。”市轨道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站点占路工程主要集中在一期,目前主体已经完工,就市民较为关注的道路交通恢复工作,该负责人表示:“将本着‘少占、早让、多还、快办’的原则,做到‘围挡即开工,完工即让路’。”  “随着主体工程的深入推进,今年下半年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和繁重。”该负责人说。  根据工作部署,1号线一期要确保时光街站、体育场站、洨河大道站等9个明挖车站主体结构完工;西王站、省博物馆站、留村站等规模较大的3个车站部分主体结构封顶;将有18个区间施工全面展开,其中,张西区间、中解区间、平人区间、人省区间、体北区间、南洨区间6个区间年底前隧道双线贯通。3号线一期首开段小灰楼站要实现主体结构完工;区间工程要确保小灰楼站至中山广场站盾构区间右线贯通,中山广场站至东里站暗挖区间开挖全部完成。  附属设施方面,下半年将全面启动各站点的出入口、风亭等附属设施的规划、设计、拆改、征地、临时用地等前期工作,要开工建设西王站、平安大街站、小灰楼站等15个站点的附属设施,其余站点今年全部具备开工条件,明年陆续进行建设。  此外,3号线一期两边段根据规划将在明年开工建设,故而征迁工作已势在必行。3号线两边段共设置车站11座,分别位于新华区、桥东区和裕华区,涉及拆迁面积共计9万余平方米,力争在年底前将影响车站主体建设的房屋予以征收拆除,确保主体工程按时进场施工。  随着地铁工程建设的加速推进,地面交通压力将得到缓解,路面将逐步“放宽”,通行“禁左”也将逐步取消。按照总体目标,围挡分步“瘦身”将从今年下半年开始,2015年上半年大幅度“瘦身”,2015年下半年基本拆除围挡,2016年上半年道路交通全部恢复。  据悉,今年下半年将实现解放广场站主体上方、平安大街站西侧、人民广场站东侧区域的道路恢复。3号线一期首开段大部分集中在2015年和2016年恢复交通,其中,小灰楼站所在的中华大街区域明年4月份将全面恢复交通。  随着中山路、中华大街地铁围挡施工全面展开,相对于地铁规划获批时期市民的欢欣鼓舞、期待地铁开建的激动心情,如今进入修建时期,不少市民的生活受到了影响。我市为了尽力确保交通顺畅,在地铁施工方案的确定上经过慎重考虑,尽量减少围挡区域和地面施工区域,相关部门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疏导交通。  虽然有些人有抱怨,但更多的人则表示理解和支持。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有关专家指出,地铁施工环境复杂,建设周期长,施工对道路资源的占用必然会影响车辆及居民的正常通行,从各大城市建设地铁的经验来看,经历一个交通拥堵期是必然的。  六线编织“大放射、小方格”  按照规划,我市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线网包括“三主三辅”6条线路,全长241.7公里,设站160座。其中,1号线是沿市区主轴布置的东西向骨干线路,串联了主城区、高新区和正定新区,衔接主要对外交通枢纽和城市重要功能节点;2号线是沿市区南北向发展轴布置的骨干线路;3号线是沿市区东西向发展轴布置的骨干线路;4、5号线为外围辅助填充线;6号线为内部填充线。  “工程建设共三个阶段,分为近期、中期、远期三个目标,目前正在进行的一期工程进展顺利。”据市轨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1号线一期和3号线首开段工程,将于2015年8月底前实现洞通,2016年2月底前实现轨通,2016年6月底前实现电通,2017年6月底前设备单调联调试运行,7月1日后通车试运行,运营里程将达到30.3公里,解决我市东西向主通道交通需求,并对接铁路新客站。  中期建设目标是:2020年建成2、3号线一期工程,运营总里程59.6公里,形成市区东西南北贯通的轨道交通骨干线网;远期建设目标是:2020年后,修建4、5、6号辅助线路,扩大轨道交通线网的覆盖面,实现线网规划,建成总长超过240公里、较为完整的现代化轨道交通网络。  业内人士指出,地铁改变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速度,还有城市的格局。有了地铁,可以有效解决城市断头路、道路交叉纵横所带来的交通问题。地铁还从时间和空间上缩短了区域距离,使城市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烈日当空,风霜雪雨,从第一轮朝阳升起,到最后一轮夕阳落下,地铁建设者们从未停歇,他们用似火般的热情为省会轨道交通事业孜孜不倦地努力着。随着一个个工程节点陆续完工,全市人民正向着未来美好的“地铁梦”阔步前进。
2014.08
05
1 502 503504 505 506
查看更多